Co-China周刊 | 一五一十周刊104期:无尽的苦难VS不灭的同情
4月20日,四川芦山发生里氏7级地震,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志愿者赶往现场,更多民众则通过献血、捐款、捐物等方式向受灾同胞给予帮助,全国再度掀起众志成城、共度难关的救灾潮。很多人说:这一次,我们都是雅安人。 这一切行为的源头,正是本期周刊月末版想要与你分享的话题,也是“精神生活三部曲”的结尾章——“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 人类发展史是一部苦难的历史,自然灾害、疾病、环境污染,天灾人祸无一不摧残着人类的肉体和精神。让我们在冰冷的苦难下得以顽强生存、重新出发的动因,往往依赖于他人的同情,依赖于人间珍贵的关怀与温情。地震中大批志愿者的雪中送炭;地震后专家坚持不懈的研究质疑,知识分子的大声疾呼;文化人晚年“叛变”毅然投身环保事业;裹足老妇走遍中原大地调查病患……这些人凭一己之力对抗苦难的勇气都来自于他们“不能对他人的痛苦无动于衷”的情怀。 这样的情怀究竟源自何处?古今中外都有无数对同情心的定义和解释,孟子比喻“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推理恻隐之心非起于自私的动机,它是组成人性的基本要素;叔本华认为慈悲心即道德之奥秘 ;到了休谟口中,同情则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情感传达的机制,并非具体情感;而亚当·斯密也将同情视为心理机制,他指出,当事人的激情和旁观者的同情共感之间的立场互换,以及由此而调整激情程度的能力,是社会赖以形成的基础。更有当代心理学家研究称同情心是天生的,但是环境也起着很大的作用,从小培养孩子的同情心非常重要。 触动同情的情感机制千千万万,会受到类似关系、接近关系和因果关系的影响。然而,有了同情心,并不一必然能够作出道德行为。今天,爆炸、枪击、投毒、见死不救事件频发撩拨着人们脆弱的心脏,朱光潜直斥:“教育家们睁着眼睛看青年堕落,政治家们睁着眼睛看社会秩序紊乱,富商大贾睁着眼睛看经济濒危而漫不在意,如果我们回答说:‘这心肝缺乏恻隐。’也许有人觉得这话离题太远。其实病原全在这上面。”各国似乎都苦恼于人性日趋淡漠、无情、甚至良知泯灭。美国精神疾病研究者更将完全缺乏共情能力和悔恨心的人划为患有“冷血症”,俨然列为精神疾病。 这困恼的根源在哪里?我们尚没有确实的答案,毕竟人类原本就是在善与恶的交缠中蹒跚向前,但至少在前往芦山的志愿者身上还能看见希望。 编者的话 【Part 1:无法遏制的同情!】 何丽:芦山地震灾区的志愿者们 汪韬:三年重建,隐患不休——民间地质学家杨勇发布汶川震区考察结果 梁文道:我们就是要持续盯着灾区 张泉:梁从诫:饮冰的余味 周筱赟:高耀洁:“我不能对他人的痛苦无动于衷” 【Part 2:众说纷纭的同情…】 Tim Madigan:道德的基础:借我一双慧眼吧! Jane E.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