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周报:【CDT周报】第178期:调查记者都快灭绝了,我们也还吃不上一口放心油

过去一周中国数字时代【404文库】新增文章3篇,【每日一语】新增网语5条,【大事记】收录热点事件1件,刊登读者投稿3篇,投稿请点此

编者的话:

7月13日—20日,这一周。为期4天的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于北京闭幕,闭门讨论了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等议题,决定了国家长期层面的走向。18日下午,新华社受权发布会议公报,公报提到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总共列出了300多项改革建议或措施。而据后续的媒体报道称,习近平亲自担任文件起草组组长,“全程擘画、组织调研、精心指导、把脉定向”,为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此次公报最后还宣布接受前外交部长秦刚的辞职申请,免去其中央委员职务,但仍以“同志”称呼。另外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关于李尚福、李玉超、孙金明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的审查报告,确认中央政治局之前作出的给予三人开除党籍的处分。

file

在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期间,有两则消息引发了网民群嘲。首先是国家统计局发布“权威数据”称,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2024年上半年同比增长5.0%,经济延续恢复向好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所增长(+3.7%/+5.3%),而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有所下降(-0.2%)…但这些“形有波动、势仍向好”的经济数据却和不少网民的主观感受截然相反,质疑国家统计局是在用美化数据粉饰太平,有人讽刺道“数据很好,体感很差,建议多出门看看”。在个人感受与宏观数据面前,多数人倾向于相信自己对于大环境的感知。在过去半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显然已经深陷困境,人们也从信心不足转向逐步绝望,长期被增长掩盖的社会问题也更为频发。辽宁沈阳市铁西区近期还因为发生多起“偶发事件”而广受关注,当地人无奈感叹“铁西已进入冷兵器时代”,遍地献忠已成常态。

filev

另外,新华社在为二十届三中全会造势时,于微博发帖向习近平大唱赞歌。该帖称“1978年,习近平到安徽调研包产到户;34年后,他接过历史接力棒,领航新时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然而该消息很快就被网友发现存在事实错误:根据官方长期以来的宣传,1978年底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村民们才刚刚签下分田到户的“生死状”,此举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而当时习近平仍在清华大学读书,他又是如何在1978年就前往安徽调研的呢?有网友调侃“按血手印的时候他就在场是吧”、“时空穿越者无异了,胖虎竟也有机器猫帮忙”。据中国数字时代编辑查证,该帖其实是引用了新华社万字特稿《改革家习近平》中的部分内容,以证明习近平有“改革家传”。其原文写道“正在清华大学学习的习近平受父亲委託到安徽滁州实地调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他记了一大本笔记,收藏了40多年”。倘若这一内容是真实的,那这份让习近平悟出了“改革初心”的笔记就是重要的历史见证。毕竟,习近平亲见了中国农民以怎样的勇气和决心冲破残酷体制的禁锢。最终,新华社这篇长文遭到了全网下架,具体原因未知。

file (网友恶搞图片)

当然,有很多网友并不赞同“改革家习近平”的这一说法,因为在习近平执政的十一年里,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人权、法治等领域陷入了全面倒退。正因为此,网络上出现了“中国改革停滞倒退论”,但遭到了官媒的强烈驳斥。对于习近平的倒行逆施,墙外还发明了诸如“倒车帝”、“总加速师”等辱包梗。有网友调侃“如果说负增长也是一种增长,那开倒车确实也能称得上是一种改革,即逆向改革”。在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闭幕式上,习近平的到场出席还打破了此前有关他身体不适的谣言,而这竟然才是许多人有关“重大改变”的期待所在。从三中全会取得的成果来看,尽管公报52次提及“改革”,37次提到“现代化”,12次提到“开放”,但并没有提出太多实质性的内容,没有释放任何路线改变的迹象,在经济层面也缺乏执行细节,难以恢复民众和投资者的信心。有网友指出,这次三中全会主题是改革,但改革力度却很弱,没有任何重大突破,一如人们的预料。还有网友认为,这种毫无新意的老调重谈其实预示着中国已彻底走入“历史的垃圾时间”,即历史的大局已定,无论人们如何试图扭转,都无力改变失败的必然结局。即便台上的人仍在幻想自己成就着划时代的改革,台下人却早已心灰意冷离场而不能,只能期待着某个驾崩时刻。在特朗普遇刺和阮富仲病亡的新闻下,反复留下“可惜不是尼”的评论。

file (网络图片)

一周荐读:

一个刺杀美国前总统现总统候选人的枪手,事发第二天,我们已经知道了很多信息。但越是如此,联想到胡友平,心里越是不舒服,所以忍不住要说几句。24号到现在,22天过去了,我们凶手的名字都不知道,为什么?!如果说敏感,这个世界上恐怕很难有比刺杀特朗普更敏感的事情了……

7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新华社、人民日报 等中共官媒在微博发起系列话题为该会议造势,同时发帖向“伟大的总书记”习近平唱赞歌。然而,@新华社 所发的一则微博内容引起了网民的关注和质疑。新华社报道称,习近平1978年到安徽调研包产到户。

一周词条:

本周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新华社关于习近平1978年到安徽调研包产到户的微博内容遭遇翻车,优先推荐词条 翻车现场,在词条页上可以查看更多的舆论“翻车"事故。另推荐与宣传相关的一些词条,如正能量主旋律官方意识形态新语等。其中新语 是奥威尔的小说《一九八四》里的新创官方宣传语言。另外,本周中国数字空间还更新了两个最近重现的概念性词条:国家反诈中心‎ 和 历史的垃圾时间。 ‎

一周关注:

7月18日下午,新华社受权发布了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公报称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并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巴黎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在7月13日成立,大批官媒都开启了宣传模式,然而却遭遇中国民众持续冷感,奥运关注度持续走低。其中,唯一充上热搜的话题是中国国家队(实际上是央视)自带空调去巴黎,结果引发网友批评浪费纳税人的血汗钱。

安徽纪检公众号发布了一篇文章,对于传播负能量和错误观点行为进行范围认定。列举了部分“错误行为”包括:宣扬“不自由毋宁死”等偏激观点,推崇定居自由、户籍流动自由、西方式所谓言论自由等。

一周惊奇:

总之,“为了你好”的初衷不是权力越界的理由。公共事务要少谈“初衷”,多关注“权利”,还要注重结果。归根结底,成年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情可以无限,社会资源不是无限的。公共部门的责任不能无限放大,权力不能没有边界。反诈是为了保护弱者,但也不能把银行系统搞成了“弱智”。

怎么今年雨下到哪里,事就出到哪里!从5月份的华南暴雨开始,随着雨带一路北移,从桂林、梅州,再到长沙、黄山,又到成都、郑州,现在到陕西。才前天,宝成铁路的老桥被冲跨,今天又突发高速公路桥梁垮塌。高速公路的垮塌比起铁路老桥严重多了,高速是在开放中,很多车辆来不及反应,就在垮塌处掉落。

我们还是期待这个进程能推进得更快一些。就算人类历史没有垃圾时间,每个时代也需要在清理垃圾的过程中不断进步。限制特长加分只是走向高考公平的第一步。可我们都知道,高考最大的不公平还是各省相异的录取分数线。

一周讽刺:

判断经济形势好不好,还是不能依靠个人狭隘的主观感受,必须要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权威真实硬核数据为准。简而言之,国家统计局已经用黄金一般坚硬的数据证明了中国经济稳中向好,大家该买房买房,该生娃生娃,就别再让领导操心了。

谁能想到,美国总统竞选人特朗普遭遇枪击,就连美股纳指都没来得及反应,A股已经找到投资标的了。就在周末全网传阅川普那张足以载入史册的遇袭照片时,A股居然神奇地又蹭到了一波热点——7月15日,周一一开盘,一只叫川大智胜的股票直接涨停。

由于之前文章《“996”是民族复兴的最大阻碍》被404,现作者将文章名改为“最大动力”,并且删除了对某些知名企业的点名。重新对于996工作制度与中国社会发展、矛盾的关系进行阐释。

不知道他是健忘还是长期例行公事导致麻木了,作为弄潮儿竟连手里的罗盘都看不懂了,毕竟之前为恐怖分子洗白之鉴还历历在目。

一周声音:

有时候想想,这么吃力不讨好,又勉强糊口的事情,干嘛还要坚持呢?但我要说,我对有些事情,有一种“忍不住的关怀”。出身底层,又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体会到了底层的艰难与不易,又掌握了一定程度的表达能力,我总是忍不住就某些话题想说上两句。

在网上讨论过问题的人都知道,如果对方搬出“凡事都有好有不好”的句式,正常探讨就已经结束了。因为不管你说什么,对方只需要搬出这句话,就能将你拖进泥潭。比如你说希特勒是个恶魔,他跟你说希特勒也有好的一面,没错,希特勒确实有长处,但在讨论中,这种“正确的废话”无异于混淆是非。

美国和俄国刚好是光谱的两个极端:在个人可以实现梦想的美国,以及上层乐于识趣地让渡部分权力的英国,为“受压制的能量”提供“发泄途径”,这个过程较为平缓;而在俄国,由于改革无望、压迫太重,最终革命者便相信除使用暴力手段推翻整个沙皇统治之外别无他法。那就是鲁迅所形容的那样,“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谁都知道,消防安全的重点,不在事后整治,而在事前预防,隐患险于明火。但问题在于,很多时候,不出事就不重视,出事了就发发官样文章,高度重视,第一时间,迅速调派,有序开展,严肃追究,举一反三。然后运动式来一波消防安全排查整治,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新闻传播的闭环之所以会从改变社会走向“改变媒体”,表面看,是舆论方向的变化,被批判的对象从报道对象变成了报道者本身,内在来看,是权力之手使然,它并不只是出现在最后一个环节,而是出现在每一个环节。

一周故事:

看到过一个数据,是来自招聘网站的统计:有23% 的人会在逃离北上广深15个月左右后,选择回归一线城市。媒体把这个行为称为“回笼漂”。我在互联网上找到了一些在反复“回笼”的人。和他们一起复盘漂来漂去的生活时,我感觉到一种微妙的共鸣。

何伟的新书《Other Rivers》这个月初已经在海外上市,相信很多人应该也知道了。新书内容看目录能知道个大概,副标题——A Chinese Education——也很明了,有关于两代中国年轻人的教学经验,有前后20年的时间对比,有农村和城市的地域覆盖,何伟应该有足够的积累完成他关于中国的第五次著书。

全球每年会浪费13亿吨食物,可至少还有8亿人没有填饱肚子。我们该做的不是扩大粮食生产,而是改变浪费行为。也许,那些穿梭在城市垃圾箱中,把食物和物品捡回家的人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主动和消费主义生活割席,用一种在旁人看来极端的生活方式反对浪费。

很多人可能知道端点星存档、收集被删文章,却不知这一工作很大程度上是网友协作的成果,而非某几个人的人力所为。ta们创建的不只是一个网站,更是一个平台,能让大家都有同等的机会参与到记录保存中来的平台。Ta们值得被记住。

中国的研究员和自由撰稿人Ian Johnson认为有必要展示并非所有中国人都得了“健忘症”,或者已经接受了这个体系。他的新书《星火》集结了为真相挑战中共政权的记者、导演的生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