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工具
视图

“寻衅滋事”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China Digital Space

跳转至: 导航, 搜索
第16行: 第16行:
 
#############################################################################################
 
#############################################################################################
 
-->
 
-->
 +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703738.html 【重温】山东晓临律师事务所:关于废除寻衅滋事罪的立法建议]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693469.html 看理想|为什么有人呼吁“取消寻衅滋事罪”?]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693469.html 看理想|为什么有人呼吁“取消寻衅滋事罪”?]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693445.html 法度Law|从全国政协委员到全国人大代表,朱征夫呼吁取消寻衅滋事罪15年]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693445.html 法度Law|从全国政协委员到全国人大代表,朱征夫呼吁取消寻衅滋事罪15年]

2024年1月4日 (四) 17:58的版本

寻衅滋事.jpg

寻衅滋事是指在公共场合或者他人的生活工作环境中,通过言语、行为等方式,有意挑衅、激怒他人,引起冲突或者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

在中国,如果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构成要件,会被判定为寻衅滋事罪。寻衅滋事罪来自1979年《刑法》中被看作“口袋罪”的流氓罪分解之后的罪名。然而,该罪名定义过于宽泛和模糊,以及在实践中常常被用作侵犯公民言论自由、集会和结社自由的工具,因此通常被认为是中国的又一个“口袋罪”和中国当局打压异议人士的工具。

知名的寻衅滋事罪的案例有“赵连海案”和“张展案”等。这些案件当事人往往因为发起维权行动和在网络上批评政府而被冠以“寻衅滋事”的罪名,引发舆论争议。

中国数字时代

中国数字空间

维基百科:寻衅滋事

寻衅滋事罪(英語:Picking quarrels and provoking trouble),是1997年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時,从1979年《刑法》第160条规定的流氓罪分解的罪名。根据中国最新刑法(2020年发布),该罪可判5年以下有期徒刑。纠集他人多次实施前款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