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周报:【CDT周报】第172期:“主因是什么”创作出超越苏联笑话的作品

过去一周中国数字时代【404文库】新增文章3篇,【每日一语】新增网语5条,【大事记】收录热点事件2条,刊登读者投稿3篇,投稿请点此

编者的话:

5月31日—6月7日 这一周。六四事件35周年纪念日前后,中共当局各项维稳/监控举措的力度再次升级。依照惯例,中国多个社交媒体网站和游戏平台禁止用户更换头像和昵称,并限制蜡烛、自行车等表情包的使用。多所高校下达通知宣布对学生实施“禁足”,禁止在校内外举行一切线下活动。在6月4日当天,有多位网友向 @李老师不是你老师 投稿了北京、南京、成都等地“严防死守”的戒备情况,其中北京天安门城楼宣布“全天关闭”。英国驻华大使馆于微博上发布了一则纪念六四的短视频,展现了一张人民日报“从六四到白纸”的过程,但视频很快就遭到屏蔽。之后,欧盟、美国等分别就六四三十五周年发表声明,强调历史记忆、人权与个人自由的重要性。有网友指出,多年以来中共总是极力抹杀历史,想要把这一天打扮成“平常一天”,但无所不用其极的审查、维稳手段却暴露了它们其实尤其在乎六四,因为这是其合法性焦虑的一大来源。对于中国未来是否还会出现六四?知名汉学家林培瑞有相当乐观的看法,他认为“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价值观还没有多少变化”,就如同白纸运动一样,“这种从下往上的要求,无论如何,将来还会出现”。

img

在六四35周年前夕,华语自由创作社区“大声”采访了历史文献学者吴仁华以及中国数字时代创始人萧强,请他们各自讲述了自己的“六四故事”。中国数字时代的【CDT报告汇】栏目总共分5期对吴仁华访谈进行了全文转载。在谈到自己不断核实“六四历史资料”时,吴仁华表示“一场政治运动,灾难性的运动不仅得有受害者的记录,一定也要有加害者的记录。只要有加害者和受害者的两份记录,这个事件的记录才是基本合格的。”这也解释了为何他会在35年的漫长岁月里,执着于真相的挖掘,几十年如一日地践行自己的誓言。而萧强则讲述了“互联网反审查事业”与六四事件的某种时空关联。成为抵抗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可以说是中国数字时代的重要价值与意义所在。在“中文互联网正加速崩塌”的形势下,这里仍致力于将“即时东西沉淀下来”,并让其成为“某种程度上经典和永恒的”。有YouTube网友非常认可中国数字时代的历史存档价值,但ta也表示“我真的希望能看见CDT再也没有存在必要的那天”。

img

6月3日,中国国防大学国际防务学院院长徐辉(少将军衔)在新加坡接受了凤凰网的采访。他在被问及俄乌战争时语出惊人,直接喊话泽连斯基“要考虑乌克兰人民生命的价值,(要考虑)他在为什么而战?”他的此番言论一出,也导致凤凰网被迫开启评论审查以应对大量出现的“翻车评论”。徐辉还在回应时错误翻译了美国总统拜登的原话,他说“拜登会支持乌克兰战斗到最后一个乌克兰人”,但那句话的正确翻译却是“只要有一个乌克兰人在抵抗俄罗斯的侵略,美国就全力支持。”有网友调侃,中国军人首创了“向被侵略者喊话”的新模式,竟然询问乌克兰方面坚持抵抗侵略的意义何在?那么,“一个国家被侵略,抵抗反而是错的,什么才是对的?”讽刺的是,曾经的中国还受到过反法西斯力量的坚定援助与支持。以美国上世纪40年代开辟的“驼峰航线”为例,它是世界战争空运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付出代价最大的空运航线之一,在二战期间为支持中国抗战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物资支持。也许,我们也应该质问当年坚持抗战的民国政府,面对日本侵略“为什么要抵抗?为什么不顾中国人民的生命价值?”还有网友一针见血的指出了中国在国际关系立场上的飘忽,“既然天天支持巴勒斯坦,为何不支持被入侵的乌克兰?”很难说少将徐辉的一番话有无代表中共高层的真正意见,但在近期中国已宣布不出席6月中旬举办的瑞士和平峰会,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也罕见地对中国做出批评,认为“中国成为了普京手中的工具”。6月4日,外交部长王毅公开回应道“当今世界各种会议很多,能否参加、怎么参加,中国将根据自身的立场作出自主的决定”。

CDT 档案卡
标题:【CDT周报】第173期:依然被屏蔽的历史,依然未结束的抗争
作者:中国数字时代
发表日期:2024.6.9
主题归类:大事记
CDS收藏:话语馆

一周荐读:

一场政治运动,灾难性的运动不仅得有受害者的记录,一定也要有加害者的记录。只要有加害者和受害者的两份记录,这个事件的记录才是基本合格的…….“六四”当中和“六四”以后,我会这么坚持下来,因素很多,但其中一个是个性的关系,我绝不认输。只要有口气在,我不会认输的。

【CDT报告汇·六四35周年】中国数字时代创始人萧强:六四开枪后放弃美国博士学业回北京的逆行者|技术反网络审查逆权二十年

萧强:我知道的,它就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它从来就是,只是在这个互联网的这些信息里头,我觉得我能够听到他们,我能够记住他们,我能够帮助传播,然后再遇到审查,才会意识到那既然在墙内有审查,那我在墙外做这个项目,就可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抵制这个审查,或者是为抵制审查起一个作用,这就是中国数字时代最基本的来源吧。

如果你不停地、不间断地破坏历史记忆,改写历史叙述的话,你破坏的是整个社会对于人类基本道义的一个认同,实际上是把整个社会的道义水平向下看齐,越拉越低。这是一个长久的伤害,对于整个社会重建、精神向上的状态,对于每一代人来说都是一个长远的伤害。

近一个月来,众多媒体和研究机构关注的焦点已经从研究“为什么中国经济出了问题”,变成了“为什么中国经济政策出了问题”。其中,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 (CSIS) 高级研究员斯科特·肯尼迪 (Scott Kennedy) 就分析了四种可能性,中国数字时代特别摘录如下。

一周关注:

六四35周年纪念日,中国当局对网络的监控再度升级。多国驻华使馆账号以不同形式纪念六四事件35周年。其中,德国驻华使馆的微博贴文在10分钟内遭到删除;英国驻华使馆发布的悼念视频在20分钟内被屏蔽。

6月15日,将是我们亲爱的朋友雪饼被恶意抓捕的1000天,也是雪饼开庭未宣判近9个月的日子。这过去的日子,不管你认识或不认识雪饼,相信每个身处其中、听过她们故事的我们都很煎熬…..

贵州省的“官方通报”挽救了被水城区再次败坏的“官方通报”的名声。但这件事提醒我们,某些地方政府睁着眼睛说瞎话已经成了习惯,我们不要轻易相信他们的“官方通报”。证据在手的时候,一定要坚持,不要轻易退缩。

一周词条:

六月是国际LGBTQ骄傲月,专门用于庆祝女同性恋(L)、男同性恋(G)、双性恋(B)和跨性别(T)者。本周中国数字空间特别推荐 LGBTQ馆,展出与 LGBTQ 相关的常用名词,比如 多元性别同性恋恐惧彩虹旗 等等。

在馆里还展出了与 LGBTQ 相关的网络打压和审查事件,比如 未命名公众号:2021年7月6日晚,中国高校各LGBTQ学生社团及个别相关社会组织所属的微信公众号账号被批量清理,被删公众号以“未命名公众号”成批显示,其截图在网上热传。为声援被封号的社团,一些公众号所有者将自己未被封禁的公众号主动改名为“未命名公众号”,以示抗议。

同时 LGBTQ馆里还展出了相关的人物如 张北川夏巢川等。张北川教授是一名从事同性恋研究工作的学者,在他的页面下保存了纪录片《渴望阳光》– 张北川教授口述中国同性恋群体现状,以及这一边缘群体背后真实的生活及内心的渴望。夏巢川曾在中国从事女权及LGBTQ权益的活动,白纸运动期间曾两次被捕并遭受关押,在她的页面下保存了其在日内瓦人权与民主峰会上发表的一番精彩演讲(中文字幕)。

一周惊奇:

有时候太让人感觉迷惑了,当国内老百姓是傻子可以,但徐将军当着全球直播,拿全球的人都当电灯泡傻子,一直在直道上开车,遇到弯就翻车了……为啥徐将军不同时奉劝战争发起者普京,要考虑俄罗斯人的生命价值呢?

最近这两天有一张图片在互联网上火了,通过图片可以清晰的看到。上面写着卫生间管理人员公示栏,其中只有一名保洁人员,剩下的五个人都是管理的人员,上面清晰的写着。安全第一负责人、分管负责人、管理人员、监督人员….一个小小的厕所,还整出来五个管理人员。

政府失信行为层层向下传导,最终的承担者就到了村干部、企业和工程队。在基层治理的末梢村这一级,村民也不信任基层干部。很多村民怀疑基层干部以权谋私,村干部因为不被民众所信任,陷入了“流汗又流泪”的困局。

一周讽刺:

今年很多大厂在裁员的时候,词汇量都很大,有优化、毕业、降本增效,还有:这些不是我的兄弟。别管用什么词吧,以往被老板说效率低的公司在这种事情上效率都很高。

“老胡只是想说,我们的爱国主义要讲质量。像铁头这种以违反当地法律和不讲公共场所规则的方式表演“爱国”,给大家寻个乐,搞个网上消费的噱头,没惹出官司,也就罢了,但它肯定不是值得鼓励、弘扬的爱国方式。更准确说,它跟爱国主义八竿子打不着,拿这种网上博流量炒作的事情混迹到爱国主义当中……”

一周声音:

惟近年香港社会的变化,翻天覆地,形格势禁。即使是源于历史记忆的祷文,也可能惹来“关注”;某些人的经历与回忆,便显得格外敏感。作为传媒,要毋负历史、毋负读者,惟有将段段文字化作空格子与一片白,以应对当前局势。

在《反家庭暴力法》颁布多年之后,反对家暴越来越成为共识,但在具体实践中,很多时候,家暴仍是被忽视和“消解”的,它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回应,它难以被认定,它暂时停止后又再次出现。究竟是什么在“消解”着家暴,被“消解”掉的是什么?被留下来的又是什么?

领导永远特别清楚自己的核心利益在哪里,心无旁骛,排除万难,做任何事都紧紧盯住这个关键KPI不放。而群众,永远搞不清楚自己的真正利益在哪里,还经常傻乎乎地把领导的利益错当成自己的利益。甚至,出卖自己的利益去实现领导的利益…..

我们要抛弃那些抽象的逻辑、抽象的大词、抽象的概念,回到我自己,从自己出发。用常识、常理、甚至是常情去看待我们眼前发生的事情,然后做出你的判断。

一周故事:

61,是个神奇的数字。6月1日,上海重回常态,而从4月1日浦西封控时算起,上海全市层面的封控管理恰好持续了61天。愿上海记得住,所有的付出,所有的爱与痛。

47岁这年,林林接到孩子的电话,得知自己引以为傲的女儿自我认同为男性,喜欢女性,是性少数群体中的跨性别者。8年间,她努力弥合裂隙,试图跨越父母与孩子身份的隔阂,挣脱家庭与社会的偏见,跋涉向爱与理解的终点。

透过这些鲜活的故事,我们能看到底层家庭的孩子,如何挣脱命运的枷锁,实现人生的逆袭。相比于那些精英家庭的子弟,这些寒门子弟要想通过教育实现阶层跃迁,困难重重。而他们每个人的成功上岸,都需要来自整个家庭不遗余力的托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