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周报:【CDT周报】第150期:禁止唱衰中国经济本身就是在唱衰中国经济

过去两周中国数字时代【404文库】新增文章14篇,【每日一语】新增网语8条,【大事记】收录热点事件3条,刊登读者投稿4篇,投稿请点此

编者的话:

12月22日—31日 财新传媒旗下的《财新周刊》于25日发布了一篇题为《重温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社论,文章重提了源于中共前领导人邓小平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并数次提及改革开放,而2023年12月也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45周年纪念。文章中甚至还引用了一句习近平的原话“历史反复证明,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违背实事求是,就会误党误国。”不少网友都认为该文虽然“洋洋洒洒,旁征博引”但无非就是重复了一些本该是常识的内容。有国内媒体人也认为,这其实是些再基础不过的实话,但“说实话现在也会被视为一种勇猛”了。令人唏嘘的是,该文在引发了网络热议之后,很快就从官网上被删除,其中一个可能原因即是,在加速倒车时代重提改革,显然会被视为对最高领导人的公然打脸。一天后,另一篇由《第一财经周刊》所发的《李迅雷:上山容易下山难?从需求侧看经济》也被删除,文中引用了“北师大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2021年发表的一组调查数据”,这使得相关微博话题“我国月收入2000元以下的人口约为9.64亿”一度登上了热搜榜首,该数据也与李克强生前提及的“6亿人月收入仅千元”存在重合。倘若这一数据是真实的,那么它就与全面脱贫的官方宣传形成了严重矛盾,而那些删除数据的人,则显然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12月30日,《财新周刊》刊出了《2023终有一别》的专题,盘点2023年过世的中外各领域人物,其中包括前总理李克强(首位)、医生蒋彦永/高耀洁、法学家江平、铊中毒受害者朱令等。在这篇专题文章遭到404的同期,还有网友注意到拥有522万粉丝的财新传媒总编辑 @胡舒立 的个人微博疑似清空,原因未知。

img

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130周年纪念日,中共官方隆重举行了一系列纪念活动,习近平率领一众领导人到毛主席纪念堂向毛泽东座像鞠躬,瞻仰遗容,之后出席了座谈会。毛主席纪念堂微信公众号发布了“缅怀伟大领袖,赓续红色血脉”的相关海报及文章。25日晚,有大量民众涌入湖南韶山的毛泽东广场敬献鲜花、瞻仰铜像。一段流传网络的热门视频还显示,有人高举毛像并高喊:“要社会主义,不要资本主义。要真正的公有制,不要打着马列主义旗号的私有制”。有许多网友都表达担忧,认为习近平对于“两个确立”、“两个维护”、“两个不能否定”的实践其实就是在重走文革的老路。在此背景下,连厨师王刚不合时宜发布蛋炒饭视频都意外触发了辱毛风波,他的道歉视频则成为了2023年最魔幻最离奇的年度声音。就在王刚道歉后,曾有网友调侃道“以后是不是猪头也不能提、腊肉也不能提”,未料一语成谶。26日,央视《新闻30分》在报道了毛泽东纪念邮票推出的新闻后,紧接着播放了一条“四川农妇腊肉致富”的新闻 ,此举被认为是将毛泽东与腊肉进行恶意关联,最终连这则央视报道也遭删除。直至31日,王刚的账号也在辱毛风波后未再发布任何新视频,墙内多个平台出现了“软封杀”情况,他的某期视频截图被网友制成了新的“辱包”表情包,这张图上的字幕是“我们杀了一头两百多斤的大肥猪”。

file

在迈入2024年前后,网上流传着新年献词和跨年倒数皆遭铁拳的说法,前者是遭公众铁拳,后者是遭官方铁拳。南方周末等媒体所写的新年献词令网民大感失望,因“情怀过盛”引发了群嘲,“不是辞藻不再华丽,而是献词者自己无力却想让别人有力”。当下此际,时局艰虞民生困苦,已是不争的事实。就连习近平也在新年贺词视频中也提到“一些企业面临经营压力,一些群众就业生活遇到困难”,但各类官方版献词却受限于“红线范围”对此避之不谈,热衷于精巧的宏大叙事、矫情的个人独白,“从大众共鸣的发生器,退化为媒体小众的呻吟”。这样的“美篇竞赛”自然遭到了网民的集体唾弃,因为“献词作者只能提供限制级的文本,而读的人想要彻底的火力全开”,人们用一种对献词的集体羞辱式评价,展示了对真实、对正义、对权利的深切渴望。有网友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了南方周末2022年新年献词,并认为2022远胜于2024,随后陆续有人发出2013(原版)、2012、1999版,最终陷入了一种“越早越好”的尴尬境地。今年也是新冠疫情以来首个正常化的跨年,众多民众想要亲身参与跨年倒计时活动,但官方却对这类活动大加禁止,一些城市的跨年倒数活动被迫中途取消。即便如此,仍有许多人自发聚集在街头,期待与他人一同跨年。于是,在2023年的最后一天及2024年的第一天,一个非正常国家特有的魔幻场景接连出现:郑州千玺广场在跨年倒数时将建筑灯光熄灭、石家庄新华区跨年夜无人机表演临时取消主办人士下跪道歉、成都双子塔下一位女生挥舞彩虹旗被警察制止、南宁、烟台、深圳等地突然将跨年倒计时LED屏关闭…此外,还有多地民众无惧烟花禁令上街燃放鞭炮,并上演各种警车追逐戏。这类“禁止跨年”事件让一位武汉本地博主大感困惑,ta反问到“这么好的拉动消费促进就业的机会…..一个元旦跨年的人流量把我们吓死了吗?有时候我也吹不动了。”

filev

CDT 档案卡
标题:【CDT周报】第151期:一个元旦跨年的人流量把我们吓死了吗?
作者:中国数字时代
发表日期:2024.1.1
主题归类:大事记
CDS收藏:话语馆

一周荐读:

2023年末,中国数字时代推出了年终专题,共7篇,现已全部发布,包括年度每日一语、年度敏感词、年度404文章、年度翻车现场、年度报告汇、年度之声、年度人物。

2023年12月,中国数字时代搜集整理了过去一个月(2023.12.1—2023.12.29)期间反映国内热点事件的网络视频,以时间为序进行混剪制作了月度视频——《十二月之声(2023)》。

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其后出现的“国安抓经济”成为了令人称奇的新现象。除此之外,我们也选取了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开制度存废引争议和高耀洁去世这两起事件中值得关注的观点和讨论。

裁判文书上网是一种“看得见”的程序公正。西方有法谚云,正义不仅应当实现,而且应当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如今,人们“看不见”了,又如何能保证正义的实现呢?

“对本国以外的地区产生不成比例影响”的还有台湾选举。经济学人认为,一旦亲中的国民党当选,“在短期内……可能会降低冲突发生的几率。但从中期来看,台湾人的自满情绪可能会增加中国冒险主义的风险,并有可能引发大国冲突。”

台湾非政府公民组织台湾资讯环境研究中心IORG发布了一份最新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共官媒大量引用台湾名嘴的言论来攻击台湾本身,目的在于帮助“中共创造偏颇的台湾形象、符合中共利益的世界观”。

年度总结&新年献词:

在2023年的最后一个月,我们回访了一些去年底参与民间访谈的工友,以及不同行业的一线工人,通过他们自身经历和观察,了解放开疫情管控后一年的工作生活大致情况。本文包括前言和四个行业的多篇访谈整理。

新年献词演变到今天,像清明点着的第一刀纸钱、中秋再也吃不下的五仁月饼、除夕的春晚,以及中年人的爱情,你说它不合时宜吧,可似乎又被盼望已久;你说它有多大价值吧,有它没它都无妨。新年献词的尴尬,映衬着白话文革命之后最流行的文字废墟….少数作者写下用积极外观层层包裹的沉郁和悲观,散布于大众最容易接触的信息路口,而在读者拒绝乐观、无暇深究悲悯的年度沮丧时刻,献词丛集吸引了醒着数伤痕的人们。献词即为献祭,惭愧的献词作者终于得到解脱。

今年你一共被禁言了197天,你一定是个不爱说话的人吧?你最火的微博是“抱歉,此微博已被删除”,收获3.3万个转评赞,被围观90万次。感谢你为互联网内容做出的贡献呀~你被开盒8次,真实姓名和身份证照片被传播17次,学校和单位被打电话23次。看来你很喜欢展现自己呢!

2023年行将收尾,也到了媒体盘点年度新闻的时刻。今年,Z世代实验室做了一个过去很多年想做而没做的选题:盘点年度十大“烂尾”新闻——那些喧嚣一时的热搜事件,总有些还在等候结果出炉,也有些已经不了了之。但互联网是有记忆的,我们打捞起这份记忆,与你共同回望一同围观过的2023。

12月20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汉语盘点2023”揭晓仪式在北京举行。“振”、“高质量发展”、“危”、“ChatGPT”分别当选年度国内字、国内词、国际字、国际词。该“汉语盘点”活动已连续评18年,旨在“用一个字、一个词描述当年的中国与世界”,2022年所公布的年度国内字、国内词分别是“稳”和“党的二十大”。

2023年,即将成为过去。在磅礴岁月里,时间终将抚平一切,但活着的人们有责任记录下那些历史的瞬间。她,她,他,他……他们在2023年,永远的与这个世界告别,但他们在漫长岁月里未曾放弃的理想,依旧在空谷回响,激荡久远。

江平

少年时志得意满、青年时跌入谷底、中年时奋起拼搏、晚年时老骥伏枥,江平的人生经历坎坷而精彩,但不管时光如何变幻,他心中始终有一团不灭的法治之光,支撑着自己坚守真理、坚持道义,持续为“法治天下”的梦想而呐喊。中国政法大学原校长、终身教授江平于2023年12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寿94岁。

朱令

在最美好的年纪,在最负盛名的中国最高学府,大学生朱令遭人投毒,随后是三十年漫长的痛苦,身体备受折磨的痛苦,更有正义迟迟不能到来的痛苦。数十年来的网络追凶与热议,凝聚着人们的善意与激情,但终究未能让真相浮出水面,如今朱令去世,真凶仍然逍遥法外,要对朱令女士说声一路走好,我们很难启齿。但愿天堂里有持续的正义。

一周关注:

12月25日,财新周刊发表了一篇题为《重温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社论,重温中共前领导人邓小平所提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其中还引用了习近平的原话——“历史反复证明,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违背实事求是,就会误党误国。”目前这篇社论、相关微博等已遭404。

“丁胖子金牌讲师”是一位网络红人,该男子曾以“走线”的方式从中国抵达美国洛杉矶,后因与老板发生纠纷进行检举而失去了工作,也导致自己衣食无着。最终他尝试拍摄自己的乞讨生活,走上了“美式要饭”这条道路,自称是“美式劳改要饭创始人”,口头禅为“兄弟们又要到饭了”,却无意间开辟了一条视频新赛道,展示了大量的美国底层生活细节,深受一些墙内观众的喜爱。(抖音粉丝破百万,B站粉丝破76万)但近期“丁胖子金牌讲师”的账号疑似出现异常,导致无法正常关注,不少知乎网友纷纷猜测原因。

一周惊奇:

这个时代,开心似乎成为了奢侈品。一年到头,发自肺腑的欢笑似乎只有几天。其它时候,我们都要严肃认真,为社会作贡献。过节每个人都很开心,但有些人显然没那么开心。每到这个时候,少不了全国各地聒噪“抵制洋节”的声音。每年都有新一轮的倡议,但换汤不换药,都是打着“文化自信”和“弘扬传统”的旗号,做最没自信的事。抵制洋节的重灾区,往往是政府和学校。

腾讯网易股价大跌。原因是,国家又开始加大对游戏这一行业的管制力度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又搞了一个网络游戏管理办法,向社会征求意见。希望各个部委,把锤子扔掉,坐在办公室喝喝茶玩玩游戏吧,工资不低了,不干活比干活要好。你们要天天忙着扩大权力到处搞管制,才是利空的来源。

2023年6月15日,“北大包丽案”(更准确的说法或许是“牟林翰虐待案”)一审宣判:牟林翰犯虐待罪,刑期三年零两个月。由于牟林翰自2020年6月起已经被羁押,羁押时长可抵扣刑期,因此,在宣判的时刻,牟林翰还剩下两个月的刑期要服。2023年8月8日,牟林翰刑满释放。

一周讽刺:

近日,一段视频在中文互联网上被广泛传播,视频内容源于一部由中国军委政治部话剧团联合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创作排演的叙述体话剧《从湘江到遵义》。在该部话剧的结尾,一段“红军十问”引发网民热议。

据杭州公安官方微博报道称,12月19日晚上一位“头盔哥”走进了笕桥派出所,丢下一个纸包就跑,纸包里有500元现金和一张希望捐助甘肃灾区的纸条。杭州公安称这位“头盔哥”已非首次“丢下就跑”,去年大年初一他走进笕桥派出所“丢下1000元就跑”为疫情捐款。

当我认真学习了12月22日最高法4606字的长文回应之后(《最高人民法院相关部门负责人就征集人民法院案例库参考案例有关问题答记者问》),我才终于明白,真正难的,并不是我,而是最高法里的这位“笔杆子”。如此清晰的规定与如此清晰的事实,就形成了强烈的冲突,要把这种冲突圆满、和谐、堂堂正正地解释清楚,太难了。

一周声音:

大家都熟知“上山容易下山难”这句古话。我喜欢爬山,但内心一直不太认可这句话,因为从力学的角度看,爬山显然比下山累。但我有一次下山由于大意,下行速度过快,不慎摔了一跤,且后果严重,这才感受到古人说得有一定道理。如果遇到陡峭的山坡、湿滑的道路,下山就更难了。在经济术语中,经济周期的下行阶段有硬着陆和软着落之分,上行阶段倒没有对应的名词,看来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更能体现上山容易下山难的特点。

一个王朝爆发危机并不意味着进入了垃圾时间,关键是这个危机是否被整个社会充分感知,是不是真正动摇了大多数人的信心,是不是最基层的社会精英,甚至街边的老大爷,都开始产生怀疑了。就历史来看,很难判断客观情况要怎样变化才能影响人心,但人心思变情况的出现一定代表垃圾时间的开始,剩下需要讨论的,将只是如何度过这段无用的时光。

毛泽东原来是一座神,现在随着越来越多的资料的揭露,慢慢地还原为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但是至今仍然有些人把他看成神,对他的任何评论都是大不敬。如果说他也有错误,那是万万不容许的。在这些人看来,毛泽东永远是不容分析,不许正视,不可评论的一尊神。

董宇辉是知名人物,这件事本身也自带趣味性,引发一定程度的关注也很正常。但是热闹到全民议论的程度,而且一议就是这么多天,我觉得背后恐怕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大家实在是没什么好议的了。大家可以看看微博上的热搜:董宇辉简历、张译拒跳科目三、董明珠称年轻人不该以自我为中心、男子拆快递发现全是现金慌忙报警……

为什么近年来会出现这样的争论?这可不止是像有些人挖苦的那样,只是因为“蠢货都上网了”,而是社会价值观保守化的又一风向标。这就是为什么对《新华字典》的攻击是一个危险的征兆,因为这种乍看可笑的吹毛求疵,正表明我们这个社会涌动着一种不断狭隘化的自发冲动。

距离政策转弯的日子,已经过去一年了。这新的一年的日子里,年轻人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是有了新的开始,还是在更多的不确定性里徘徊?回想起当时,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我们与周遭的一些年轻人又进行了一场跨越空间的对谈,回忆过去的一年,谈谈解封之后的生活,谈谈过去的与当下的。

张雪峰和他的同伙们所做的事情,就是压抑所有人的个性和追求,让他们都把现实看成是这个世界上一成不变的铁律,通过把自己圈养起来,削减掉所有的生命价值,成为只要吃饱喝足就足够的猪。而那些前来咨询的家长们,竟然付钱给他,成为戕害自己孩子的帮凶。前来咨询的人,绝大多数是孩子们的家长。这是另外一个教育失败的典型案例:这些孩子们到了高考和考研,已经完全成人的阶段,竟然都没有获得自由意志,而任由父母摆布。

一周故事:

为了阻止妹妹再婚,今年9月,29岁的小满不惜以和家族决裂的代价,带妹妹逃离了生活二十余年的村庄。妹妹小敏是二级心智障碍者,28岁,结过一次婚,生过一个孩子,婚后不到两年便被退回娘家。家人决定再次将她外嫁时,她的离婚手续甚至都没办妥。姐妹俩逃到广州,以“最低生活需求”标准相依为命。如今新生活开展三个多月,许多变化在小敏身上发生,最显著的,是她尝试开口讲述。

yy 的话让我想起了 2021 年初的一个深夜,在某个聊天 APP 上听“两岸青年大乱聊”,很多两岸三地的朋友感叹“原来我们有很多话想跟对方说”。然而那些交流只存在了几个夜晚,还有太多的“好奇心”没来得及被满足,便被强行切断了。

以下这些文字,与其说是一份“撕裂报告”,更不如说是一份时代记录。我们尝试记录下这个年份中依然重要的一些事,探究这些争议或撕裂背后的社会情绪,并分享我们在课堂上究竟会如何和孩子们探讨这些议题。我们始终相信,当我们种下更多多元、包容、理性、思辨的种子,终将促成更多的同理、建设、沟通和对话。

地震之后,那些候鸟似的打工者赶回了甘肃省积石山县陈家村。从南到北几千公里,从温润繁华到满目疮痍。对于这片在四年前才摘帽脱贫的地区,一场突如其来的强震,显得是那么“不公平”。面对赶来救援、采访的外来者们,陈家村人毫不避讳地讲述着,从前的贫苦以及眼下的困境。一场地震之后,这里依然是那个需要更多关注、帮助的地方。

一周视频:

12月24日,河南商丘宁陵县育华园高级中学一名14岁的初二学生在校内死亡。根据死者家属称,校方在孩子死亡近九个小时后才通知家属看遗体。除此之外,死者浑身是伤,手上还有被螺丝刀贯穿的伤口,有的伤口甚至露出骨头,疑似是长期遭受校园暴力所致。面对死者家属的质疑,学校坚称死亡学生为自己跳楼轻生。之后,学生家属对校方说辞表达不满,在事发学校外摆放花圈及死者照片。但有大量警察在现场维稳。

12月25日,一段视频在中文互联网引起关注。视频中的事件发生在贵州贵阳,一名女子因身着和服在市区逛街遭到一名路人妇女指责。该妇女要求女子脱下和服,称其为“汉奸”,两人发生争执。随后,另一些路人也指责女子身着和服逛街的行为。该视频在中文互联网上迅速被传播,微博话题“#贵阳女子穿和服现身闹市遭大妈指责”登上热搜。